2018年8月31日星期五

福州游记

2018.8.1晚上大约八点乘厦门航空的飞机从新加坡抵达福州长乐机场,转机去青岛的航班是2号下午2:30的,所以算起来可以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在福州游览。
第一次来福建,也是第一次来福州。
推着行李出来的时候,看到抵达大厅里厦门航空的服务柜台,便上前询问转机的事项。最后服务人员告诉我,像我这种转机需要过夜的,航空公司可以免费在机场附近的酒店安排住宿。虽然有些心动,但考虑到明天上午的时间珍贵,而且旅馆已经预定,还是决定今晚坐大巴去市里住下。
在抵达大厅的行李寄存处存下一个大件行李箱,24小时之内10元,价格相当公道。由此可以看出福州机场管理还是不错的。
花费26元买了去阿波罗酒店的大巴票,上车后大巴接着就启动了。

在阿波罗酒店下车时大约晚上9:40,步行前往附近不远处的酒店住下来已经十点多了。

福州长乐机场离市中心较远,大约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为了保证不耽误第二天的飞机,我的需要最好坐上明天上午11出发去机场的大巴。时间这么紧张,我便调好明早4点的闹钟,以便早起有更多的时间游览福州城。

早上起来洗刷收拾后,不到5点便出发了。

天还没放亮,宽阔的五一中路上静静的几乎没有行人。从我下榻的福州汽车南站对面的住处开始,一路往北前往五一广场行进。虽然晚上没睡几个小时,此时却感觉到倍儿有精神。

 佛晓前的五一中路

行走在黎明前寂静无人的五一中路上,明亮的路灯下红彤彤的“福”字特别喜庆醒目,想起电视上常常出现的“福州福州,有福之州”的广告词,竟不由的会心笑了出来。来到有福之州的人,怎么也得沾点福气吧!

 佛晓前五一中路的一轮明月

 佛晓前的五一中路上大大的福字

 五一中路上的古树
这颗古榕树占了大半个人行道,从定在树身的标牌知道,这棵编号为闵A.00106的老树为二级保护古树,斑驳硕大的树干尽显其历史的沧桑。

清晨的五一中路 

当我5:25分到达五一广场时,正好赶上了正在进行的升国旗仪式,亲眼目睹了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音乐中冉冉升起,心情激动非常。本来不知道有这个仪式,无意中却赶上了!福州福州,有福之州!

福州五一广场 

福州市五一广场位于福州市最中心的于山南麓,占地7万平方米。她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英雄广场,更是福州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广场。五一广场的前身是一片沼泽地,湖塘比邻,莲藕为多。唐末五代的时,闽王王审知便是以湖为壕,在于山脚下筑起一座城墙的,称"夹城",形同月芽,所以也称"月城""月城"之南有莲池、莲宅、荷宅、半洋等地方

五一广场上的《八闵茶女》和《三山高耸,一水长流》雕塑

 在五一广场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三座建筑,一是不锈钢的大型城雕《三山高耸,一水长流》,总高23.8米,为福州的市标。二是一座汉白玉的大型城雕《八闽茶女》,采茶扑蝶,翩翩起舞,周围是大型的喷水池。音乐喷泉在喷水,曼歌妙曲;彩灯在变幻,色彩斑斓,令人深思遐想。三是一座汉白玉的旗坛,有二层平台。底层约17米见方,有6层台阶,4个开口;上层约7米见方,有5层台阶,2个开口,都铺着红色的地毯。红白相映,十分醒目。平台四周围着精雕细凿汉白玉的栅栏,仿佛北京的天坛,肃穆高雅。更难得的是在高高耸立的不锈钢旗杆上,飘着红彤彤的五星红旗,万人瞩目,让每一个人心里都暖洋洋的感到舒服。

福州五一广场

 福州五一广场西侧

于山位于五一广场的北侧,现在于山南麓还遗留一段明代的古城墙,被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历史的见证

于山南麓还遗留一段明代的古城墙

于山浩然亭

于山,又叫"九仙山""九日山"。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而将这座山取名为"于山"。传说汉 代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炼丹,又名"九仙山",山上还有相关的古迹,如九仙洞、九仙观、炼丹井等。于山又称"九日山",据说是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而得名。历代于山为游览胜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有24景,如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等。还有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平远台、醉石、蓬莱阁,有严复读书处法雨堂。此外,还有不少小巧玲珑的亭榭,如万象亭、吸翠亭、补山精舍等。这些亭榭依岗峦起伏,隐约在松竹花卉之间,风景清幽,引人入胜。站在山上,五一广场全收眼底,一览无遗每年九月九日,福州人多在于山登高。

福州于山风景区

于山风景区
“清风朗月”四个字可以正着读,也可以反着读,且都意境深远,妙趣横生。

于山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大士殿,是辛亥革命福州革命军前敌指挥部旧址,现辟为福州市博物馆
于山大士殿

子岩于山狮

子岩于山狮

于山兰花圃

于山状元峰

于山有丰富的古文化遗迹,特别是摩崖石刻很多,有据可查的从宋代以来的就有100多处其中位于状元峰 (鳌顶峰)上的北宋淳浮化(990)吕文仲的题刻,被1964年印行的《于山摩崖石刻录》认为是福建现存宋代摩崖石刻当此为最早

于山状元峰

于山平远台和九仙山赋

于山古莲寺

于山古莲寺

报恩定光多宝塔
报恩定光多宝塔,唐天佑元年(904)王审知为超度亡母所造。明嘉靖间毁于雷火;经乡绅龚用卿、张经等出面募缘重建。塔七层八角,全高45.35米,外刷白灰,俗称白塔。是福州古城重要标志性建筑

于山脚下的道家遇仙堂
大约早上6:20离开于山,在于山游览了也就四十分钟。

沿着新权路往北走,在路边买了几样福州小吃算作早餐,然后一路走一路吃,前往福州文庙。

福州新权路上的小吃摊,干净又便宜

边吃边走竟然走过了一条路,来到学院前巷再往西走,奔文庙的后面而去。

学院前巷里的府学弄

从学院前巷看文庙的后面

福州文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又称先师庙,俗称圣人庙圣人殿,现存建筑建于清末。1961年被福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文庙大门
来到文庙南边的大门时才是早上6:40,还没到开门时间,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在外面看看,便前去八一七北路对面的乌塔。

来到乌塔,也就进入乌山风景区了。

乌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因塔身为花岗岩青石所砌呈乌黑色,故称乌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净光塔。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毁。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塔为八角七层,通高35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46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亭内《敕贞元无垢净光塔铭》碑,是全国现存最早碑刻之一。石塔建造年久,外表已呈黑色,俗称乌塔。它与东面于山白塔构成犄角之势,这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山两塔中的两塔,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乌塔
乌塔历史久远,应该有些灵气,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神态虔诚的在塔下按顺时针方向转塔。

乌山东面的“第一山”石刻苍劲有力

乌山又称乌石山、射乌山,位市中心,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被称为福州三山。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唐天宝八年(749),唐玄宗敕名为闽山。宋代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又以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

乌山天台岭

乌山吕祖宫
吕祖宫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据《乌石山志》记载:明万历初(1573),为提学孙昌裔石梁书屋,清顺治年间昌裔子学稼、学圃舍为观前(道山观)建玉皇阁,旁建三宝殿,后又添鬼谷子祠及吕祖宫。今主要建筑物有正殿、偏殿、聚仙堂等,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红墙青瓦,大殿轩敞,布局紧凑,面对双塔,为山中最佳凭眺处。宫中供奉五代著名道士吕洞宾。文化大革命中,宫中道器法物、经藏书画等惨遭浩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修葺一新。宫观周围花繁树茂,附近还有许多亭台,以及李铁拐塑像的喷水池,为道山平添了几许神秘之感
乌山吕祖宫外墙雕塑

乌山道山观

乌山天香台

乌山天台桥


乌山石刻

位于福州市乌石山上。乌石山崖石嵯峨,挺拔竞秀,有题刻二百余处,遍布全山,书法精美,富诗情画意。以石林园、道山亭、霹雳岩、邻霄台、清泠台、天秀峰,天香台等处比较密集。有唐李阳冰的篆书,宋程师孟、陈襄、李纲、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题刻80多处,篆、隶、草、行、楷俱全,还有蒙文书刻。尤以李阳冰的《般若台记》为最著,全刻高5米,宽2米,字径0.5米,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

乌山石刻

乌山亭

乌山朱子祠

乌山道山亭

乌山石刻

乌山石刻

唐代起,即为游览胜地,以山石幽奇受到人们喜爱。道山亭、黎公亭一带是全山风景最佳处,同时也是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这里岩石嵯峨,挺拔竞秀;古榕参天,流泉淙淙,既有险象环生的天生桥———雀舌桥,也有下临绝壁、视野开阔的天然大石坪———天章台,可谓移步换景,步步幽奇。

乌山石刻

乌山黎公亭
黎公亭位于道山亭的西面,长方形,是1957年为纪念明代抗倭名将黎鹏举而建。前几年竟被大火所毁,此亭为2004年重建

乌山石刻

乌山石刻

乌山石刻

乌山石刻

唐朝李阳冰篆书 - 般若台
般若台三字之下,又刻有住持僧惠摄五个楷书小字,径5寸,据《榕城考古略》载:这段题刻与处州的《新驿记》,缙云县的《城隍记》,浙江丽水的《忘归台铭》,世称四绝。原刻在华严岩西侧,文化大革命期间,省气象台基建时被毁坏,幸好拓本尚存,1982年在石林区复制

乌山石刻

乌山石刻

乌山光署亭

乌山脚下的邓拓塑像
邓拓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道山路第一山4现有房屋为坐北朝南,宽11米、深9米的三间排双层木构建筑,楼下中为厅堂,左右厢房,邓拓便出生左厢房。房屋以山为屏,三面围墙,庭院内条石铺地,摆设石桌,门头房旁为花圃,依山砌有花台,栽种花木。楼斜侧岩石上有林材镌刻的隶书第一山房四个古字。1991年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后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乌山脚下的邓拓故居

上午7:50,游览过乌山后又回到登山的出发点。匆匆游览了乌山大约一个小时,这对人文荟萃的乌山来说时间确实太短了。

离开乌山,沿着八一七中路前往三坊七巷。

位于八一七北路上的清真寺

八一七北路路旁老建筑

福州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改名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并开始对北侧的破损古建筑进行改造
吉庇巷

从南后街的南门进入往北逛。

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坐落在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 南后街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三坊七巷自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福州中心城区(老城区)的三坊七巷拥有38公顷的完整保护范围。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20096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 宫巷
宫巷在安民巷之南,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今人叹为观止。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 文儒坊
文儒坊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林枫《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在文儒坊里,有一条幽深清静的小巷,叫闽山巷,俗称三官堂,那是因为该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闻名

三坊七巷 - 安民巷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今此老宅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 衣锦坊
衣锦坊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为了衣锦。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三坊七巷 - 黄巷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闽志载,晋永嘉二年间(308年)固始人黄元方(280-375年)又名允字彦丰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837-920年)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

三坊七巷邮政局

三坊七巷 - 同利肉燕老铺
同利肉燕老铺自清光绪二年(1876年)在三坊七巷设店至今已逾130多年, 是福州制作肉燕皮、烹制太平燕的著名老店。该店创始人陈官燃,在三坊七巷开设店铺, 将制作的肉燕皮供给三坊七巷的官宦家中的厨师烹制私房菜。20多年过后,第二代传人陈 心齐扩大生产规模,不仅把肉燕皮供给三坊七巷的达官贵人,还供给那些官厨、私厨,如狮仔仔仙兴馆聚春园等酒家,在福州享有盛名。在传到第三代掌门人陈存谈手中时,福州解放。 1958年公私合营后,陈存谈当了福州食品公司台江肉燕社社长。1966年后,由第四代传人陈君凡传承经营。现年60岁的陈君凡从12岁始继承祖业,已从业48年, 其打制燕皮严守祖训,一丝不苟,技艺精湛、质量上乘,饮誉海内外。2005年将同利肉燕的传承经营 由第五代传人陈燕君正式接掌,成为福州肉燕行业首位女掌门。经过几年刻苦学习,现已摘取名师带徒示 范对子中国名小吃制作大师客家菜全国十大烹饪高手等荣誉称号。

三坊七巷 - 永和鱼丸
永和鱼丸就在同利肉燕老铺的街对面,这两种地道的福州美食都是到访福州的游客必尝的,可我刚饱饱吃了几种街边小吃还不到两个小时,此时想吃都吃不下了,只得等下次再说。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南后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 郎官巷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三坊七巷游客中心

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和七条,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也是因为商业,这条街才得以在建设大潮里保存下来。

三坊七巷南后街北门牌坊

游览了于山,乌山和三坊七巷之后,就已经深深的被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所折服。这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丰富的文化土壤滋润了一代代的福州先贤,以至千百年来这里人才辈出。

由于时间太紧,在三坊七巷只游览了四十分钟,也就是仅仅沿着南后街的从南到北走了一趟,甚至没有时间到巷和坊里面深度走一下,对有着如此丰富人文资源的景区而言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只等以后有机会再来重游了。

和南后街北门大牌坊隔杨桥东路相对的达明美食街的大牌坊

颇有气势的卧湖路36号大院

与西湖公园相对的卧湖路牌坊

边走边看,上午九点来到福州西湖公园。

风光旖旎的福州西湖公园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区中心区域,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有苏州园林的别样风格,是福州市民休闲最佳去处。福州西湖为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所凿,在唐末就已经是游览胜地;五代时,福州西湖成为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的御花园;到宋代更富盛景;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林则徐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1914年辟为西湖公园

福州西湖公园

福州西湖公园

在西湖公园溜达了大约二十分钟,便在公园大门口的巴士站乘坐109路公交车回酒店。为了轻装上阵,早上出发时把本也不多的行李的大部分放在了酒店房间里。

乘坐109路公交车在酒店附近的南公园门口下车,顺便游览了一下这个位于市中心的小公园。

福州南公园

南公园里的长湖

从南公园步行回酒店,收拾好简单的行囊,稍稍休息,便去附近的阿波罗酒店机场大巴发车处,乘坐11点出发的大巴前往福州长乐机场。

算起来在福州游览了大约六个小时,由对福州的一无所知,到大略了解。时间虽短,却玩了个尽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